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新加坡教育成績斐然

2017/07/03 10:51:43 編輯: 新加坡 瀏覽次數(shù):210 移動端

教育成果巨大

衡量教育制度成功與否,最終要看我們的學生是否有能力應付世界的挑戰(zhàn),是否具備了做好公民的素質(zhì),是否具備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zh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內(nèi)閣資政李光耀說:“對新加坡人來說,不論種族、宗教或語言,我們必須讓有天賦才能的年青一代接受最高的教育,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新加坡推行精英教育。其理念是,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讓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首先滿足資質(zhì)優(yōu)良的學生,以使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為使教育效益最大化,新加坡的學生從小學讀到大學要經(jīng)過四次分流。

小學

小學四年級分流一次,根據(jù)各個科目的成績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班。小學考試科目為:英文,華文,數(shù)學和科學四個科目。

中學

小學六年級畢業(yè)會考,再分流一次,優(yōu)秀學生進入“特選班”和“快捷班”,其他學生分別進入普通學術班或普通工藝班。

高中

到中四或中五時學生參加“劍橋普通水準”(0水準)會考,根據(jù)成績決定是進入初級學院或理工學院。

大學

高中畢業(yè)時參加“劍橋高級水準”(A 水準)會考,成績優(yōu)異者升入大學。

經(jīng)過四次分流,最后能升入大學的,都是學生中的尖子生。對中學階段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學生,國家發(fā)給獎學金,并送到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深造,回國后作為政治領袖人才培養(yǎng)。

新加坡前任總理吳作棟,現(xiàn)任總理李顯龍等,都是這種精英教育體制的受益者。

在精英教育體制下,新加坡學生和家長的壓力可想而知。這有點像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一個學生如果想上好大學,一口氣都不能松,否則就上不了名牌大學。為了讓學生考一個好成績,學校之間的競爭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不過近些年來,新加坡的教育狀況已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經(jīng)過多年大刀闊斧的改革,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已經(jīng)被“發(fā)掘每個人才能”的教育所取代。

新加坡從精英教育制度的完美轉(zhuǎn)身,是在前教育部長尚達曼的主導下完成的。尚達曼曾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總裁,2001年任新加坡貿(mào)工部政務部長兼教育部政務部長,2003年任教育部代部長,2004年任教育部長,2006年任教育部長兼第二財政部長(財政部長一職由李顯龍兼任)。2008年3月,尚達曼出任財政部長。

從2003年主政教育部起,尚達曼就著手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他說“教育部要做到無論哪里有人才,都要確保他們能獲得全面栽培?!彼J為,除了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者,還有其他不同才能的孩子。新加坡需要各種各樣能力的人,因此要努力把每個孩子的才能都發(fā)掘出來。過早對孩子分流,不利于孩子才能的發(fā)展。要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多種機會,為國家培養(yǎng)多方面的人才。教育部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才干,并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潛能和今后對學習的持久熱情。這一目標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新理念。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尚達曼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3年,教育部成立“排名檢討委員會”和“檢討大學入學標準委員會”,在這兩個委員會的指導下,修改了大學新生的錄取標準和對中小學的排名指標。在大學新生錄取上,降低考試分數(shù)的比重,給大學更多自由挑選學生的余地;在中小學的排名上,打破唯分數(shù)論,增設“成就獎”、“最佳治校獎”、“國民教育獎”等指標,使學校的排名指標多元化,從而更全面地反映各個學校的表現(xiàn)。這兩項改革,實際上改革了教學的指揮棒,把學校和學生從單一的考試成績競賽中解放出來。

2004年,推行“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改“學校排名榜”為“學校成就榜”,推出“學校專長項目計劃”;取消大學入學的學能評估測驗;對小四分流進行改良,減少對學生的分類。

2005年,把所有小學一年級每班的學生人數(shù),從40人減少到30人,縮小班級規(guī)模。扶持學校軟、硬件建設,使所有中小學在硬件建設、師資配備上基本一致,實現(xiàn)教育資源分配的均等化,并適度向邊遠地區(qū)學校傾斜。設立“海外姐妹?;稹?,鼓勵新加坡中小學和海外同類學校建立姐妹學校關系,并組織學生走出去,到海外開展浸濡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新加坡人認為,相比中國的學生,具備世界眼光是新加坡學生最大的優(yōu)勢,這也是今后新加坡競爭力的源泉。

2006年,設立“進取基金”。初級學院加入“直接收生計劃”;五所理工學院為44所中學推出37項“高級選修單元課程”,讓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和中學直接對接;和從法定機構(gòu)轉(zhuǎn)為非營利企業(yè)機構(gòu),實行企業(yè)化管理,進一步增強這兩所大學在辦學上的自主性。

2007年,開辦“北爍學?!保瑢J招W會考中多次不及格的學生;理工學院推行“直接收生計劃”;撥巨資提高教師待遇,為所有學校興建室內(nèi)體育館,支持更多學校發(fā)展藝術、體育、數(shù)理專長項目。

2008年,廢除小四分流,代之以“科目分班”。“強化對老師的培訓”,每年撥3.8億新元,用于“教師專業(yè)和個人發(fā)展配套2.0提升版”;推出私校教育法案……到2009年,達到小一生25%能上大學的目標。

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總的是要把學生從沉重的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努力改善教學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通過推行多元化的教學,鼓勵特長教學、專才教學,更好地發(fā)掘?qū)W生的才能和潛力,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人才。尚達曼指出:“衡量教育制度成功與否,最終要看我們的學生是否有能力應付世界的挑戰(zhàn),是否具備了做好公民的素質(zhì),是否具備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zhì)。”這實際就是我們說的素質(zhì)教育。

據(jù)澳際教育介紹,新加坡從改革中小學排名和大學招生入手,使教育改革不斷取得突破,這是新加坡教育體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時,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高投入,也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在2008年度新加坡政府的財政預算中,教育經(jīng)費僅次于國防開支,達80.4億新元,占財政總支出的21.5%。這個比例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

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