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xiàn)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列表> 2017年探秘:常春藤校友胡適的留學生活
作者:肖峻峰
胡適作為庚子賠款留美第二批學員,于1910年8月(當時不滿19歲,頭上還留著辮子)抵達美國。他起先在康奈爾大學讀農學,一年之后后轉入文學系,于1914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然后他于1915年9月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John Dewey(杜威)攻讀博士學位。胡適于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他離開美國的時候已經通過筆試和答辯,但尚未拿到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直到1927年才正式給胡適頒發(fā)博士學位(他一生總共拿到36個博士學位……)。
本文內容均來自《胡適留學日記》,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發(fā)行(1986年)。如胡適自己所說,“這里面有很多少年人的自喜,夸大,野心,夢想”。我寫本文的用意是摘取他日記中的一些亮點,給大家展示胡適,彼時是一個中國青年留學生,在美國求學七年間的“私人生活,內心生活,思想演變的赤裸裸的歷史”。我們的先輩一百年前同樣在異國他鄉(xiāng)揮灑了自己的青春,經歷了人生中的關鍵階段,為之后成為影響中國的關鍵人物打下了基礎?,F(xiàn)在能透過他的日記了解到當時的點點滴滴,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歷史感也很有啟發(fā)意義的事。
歷史背景
胡適在上海讀中學的時候就當過幾份報紙的編輯和主筆,后來又做了幾個月的英語老師,所以他到美國的時候并不完全是學生意氣。
胡適到美國一年多之后,辛亥革命爆發(fā)(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開始)。胡適有很多同學和朋友親自參加了辛亥革命,胡適雖然自己沒有參加革命,但他自己密切關注革命的進程,并且和同學朋友有很多通信往來論及革命,他也曾經在很多美國人面前為革命辯護。胡適曾于1915年初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友時巧遇黃興,自認為人生一大幸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貫穿了胡適留學期間的后半段。胡適在日記中有大量篇幅論及政治與外交,并且積極的參加了美國社會中對戰(zhàn)事對國際關系的討論。胡適二十多歲時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一戰(zhàn)期間形成的,下文將會有詳細討論。
日常生活
胡適曾經給自己制訂生活規(guī)律:“每日七時起,每夜十一時必就寢,晨起做體操半時。每日至少讀六時之書,讀書以哲學為中堅,而以政治,宗教,文學,科學為輔”。他讀的書大概中文英文各占一半,另外他在康奈爾讀本科的時候學過德語,所以德文書籍他也常有涉及。
國學淵博的胡適保持了舊時文人的習慣之一:寫詩作詞?;旧鲜浅醯揭坏赜斡[要寫詩,送別友人要寫詩,一天中有感而發(fā)也要寫詩,他與友人的很多書信往來就是討論互相寫的詩。胡適不僅是寫中文詩,他同時也寫了很多英文詩,當然他寫英文詩的頻率遠沒有寫中文詩的頻率高。胡適認為自己的詩和好友任叔永的文章是所有在美的中國留學生中最好的。胡適寫的詩詞發(fā)表的比較少,但是他寫的評論文章則常有發(fā)表。作為英文系的學生,他的英文寫作很有造詣,還在讀本科的時候,他拿過康奈爾英文系的征文獎Corson Browning Prize。他是第一個拿這個獎的外國學生,當時多家報紙報道此事,轟動一時。胡適在報紙雜志上發(fā)表較多的是他對某事某一篇文章的評論,通常是為中國做辯護。另外胡適寫信也非常勤快,據(jù)他自己統(tǒng)計,他在1916年內收到一千二百一十封信,寫出一千零四十封信。
胡適在課余的大部分放在了世界學生會(cosmopolitan Club)上,這個組織由各國學生組成,主要是為了增進各國了解促進世界和平。胡適曾經擔任過該會的主席一年(1913年5月至1914年5月)。另外胡適也擔任過中國留學生會東部會長,并且是留學生會會刊的主筆。
胡適在學生會的活動中慢慢鍛煉出了自己的演講才能。他生平的一次英文演說是在1911年2月18日的中國學生會上做的,當天是輪到他值日,必須做一個演說。之后他的演講水平逐步長進,到1914年5月10日胡適在雪城的世界學生會上做第一次即興演講時,他就被雪城大學的一位歷史教授譽為其生平所聞最佳演說之一。此后胡適受邀做了各種演講,題目主要是中國國情和世界時局。據(jù)他自己統(tǒng)計,他在三年中的演講(1913-1915)超過70多次,胡適也經常在日記中表示對自己演講的得意之情。最能說明胡適演講水平的是這么一件事:1917年一月費城Haverford College的校友會要辦年宴,本來請的是康奈爾校長Schurman和美國前總統(tǒng)Taft來做演講,但Schurman當時有事不能來,所以Haverford College的校長Comfort請胡適作為代替。其實胡適在1915年就在日記中寫道自己到處演講勞心勞力,決定以后盡量少做演講,但這他這次也知道Comfort校長對自己“異常優(yōu)寵,卻之不恭”,于是他就前往費城以“美國能如何協(xié)助中國之發(fā)達”為題做了一次演講。因為受邀演講和代表康奈爾參加學生會的會議,他經常在美國東北部做為期幾天的短途旅行。
除了同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胡適也在各種活動中結交了各國朋友。有一次開會時他為自己結交的是各校第一流學子而感到高興,當然他本身也受到這些一流學子的認同。在他的日記里可經常見到他與友人促膝長談至深夜的描述,他認為與朋友的這些精神交流是最令人神往令人愉悅的活動。由于活動積極,他在康奈爾時與許多知名教授關系密切,他還是康奈爾前校長Andrew White(也是康奈爾大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兼第一任校長)的家中???。1915年他受邀去時任校長Jacob Schurman家中見前美國總統(tǒng)Taft,并和Taft談了對中日關系的看法。(胡適認為“塔氏是一個好人,惟不足任一國之重耳”。)
胡適總是積極參加當?shù)氐恼紊鐣聵I(yè),他說自己“每居一地,輒視其地之政治社會事業(yè)如吾鄉(xiāng)吾邑之政治社會事業(yè)。以故每逢其地有政治活動,社會改良之事,輒喜與聞之。不獨與聞之也,又將投身其中,研究其利害是非……此種行為,人或嗤之,以為稚氣。其實我頗以為自豪。蓋吾人所居,即是吾人之社會,其地之公益事業(yè),皆足供吾人之研究……”
可是胡適在1915年的時候覺得自己太過活躍,交友太廣,應酬太多,以至于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做學問。所以他想搬到一個大城市,比如紐約和芝加哥,有幾百萬的居民,他便可以藏身于此。這當然可以視為他從康奈爾大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家庭社會制度的看法
胡適曾經寫道:“人皆知美國為自由之國,而俄國為不自由之國,而不知美為最不愛自由之國,而俄為最愛自由之國也。美之人已得自由,故其人安之若素,不復知自由代價之貴矣。俄之人未得自由,而欲求得之,不惜殺身流血,放斥囚拘以求之,其愛自由而寶貴之也,不亦宜乎?”另外,他認為當時的美國男女之間交際并不自由,“其社會風尚宗教禮儀,則守舊之習極深,其故家大族尤甚”,“尤多無畏之繁文”。胡適說這話是事出有因的,在當時的美國如果男士約女士出去必須另找一個女士做見證以避嫌,這個見證人稱為挾保娘。胡適對挾保娘這個習俗尤其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對婦女的蔑視和不信任。
胡適當時認為中國婦女的地位并不低于美國婦女的地位:“舊婚制實能尊重女子之人格”,因為“女子不必自己向擇偶市場求炫賣,亦不必求工媚人悅人之術”。當“女子無須以婚姻之故自獻其身與社會交際之中”,就能“顧全女子之廉恥名節(jié)”~~~
胡適對婚姻家庭沒有多大的期待,他反對傳統(tǒng)思想中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并引用培根的話作為反例:“妻子者,大事業(yè)之障礙也……天下最大事功為公眾而作者,必皆出于不婚或無子之人,其人雖不婚無后,然實已以社會為妻為子矣”,“釋迦牟尼,孔子,老子,耶穌皆不賴子孫傳后……”并且他決定就是有子孫也不將遺產傳給子孫。
那胡適對家庭對社會遵從什么原則呢?“吾于家庭之事,則從于東方人,于社會國家政治之見解,則從西方人?!睎|方人之見解說的是“父母所信仰,子女雖不以為然,而有時不忍拂愛之者之意,則容忍遷就,甘心為愛我者屈也”。西方人之見解說的是“凡百責任,以對一己之責任為最先。對一己不可不誠。吾所謂是,則是之,則篤信而力行之,不可為人屈。真理一而已,不容調讓遷就,何可為他人之故而強信所不信,強行所不欲行乎?”
胡適對美國社會中的清教徒風氣有著客觀理性的觀察:“此之一結果在于此邦人之狹義的私德觀念,往往以個人私德細行與政治能力混合言之,甚至使其對于政治公仆私德之愛憎,轉移其對于其人政策之愛憎”。他舉了一個例子: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死了妻子不足一年就再婚,當時很多人就以此反對威爾遜連任,婦女中執(zhí)此觀點的人尤其多,斯坦福大學的前校長Jordan雖然非常贊成威爾遜的政策,但是也因為威爾遜的再婚而反對他連任。胡適對此表示非常不理解,他認為這些陋見足以阻礙社會的進步,而歐洲在這個問題上反而比美國進步。(其實這個說法在現(xiàn)在依舊成立,法國上一任總統(tǒng)薩科齊在任期內離婚又再婚,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朗德當選時都沒有結婚只是和女友同居,法國人民好像都對此表示理解,我想這兩個人僅因私人問題就不可能在現(xiàn)在的美國當選總統(tǒng)吧。)
政治理想
作為理想主義者的胡適當然是看不慣種族歧視的。曾經有兩個黑人女學生住在康奈爾的女生宿舍里,樓里的白人女生不想與黑人女生同樓居住,于是寫信給校長要將黑人女生趕走。校長采取了折中的辦法,讓黑人女生仍然住在那棟樓里,但是住在單獨一間房子里,不與白人女生接觸,這其實就是種族隔離。胡適抱著大同主義的理想,為遭受歧視的黑人學生打抱不平。他寫了一篇文章投到校報批判此事,校報編輯以為此事有損學校名譽,親自找到胡適勸他收回文章。胡適堅持說如果校長將此事公正處理,那他便將文章撤回。后來校長果然主持公道,而胡適亦將文章收回。
胡適對人道主義有高度期望:“今之大患,在于一種狹義的國家主義以為我之國須凌駕他人之國,我之種須凌駕他人種……凡國中人與人之間之所謂道德,法律,公理,是非,慈愛,和平者,至國與國交際,則一律置之腦后,以為國與國之間強權即公理耳,所謂國際大法四字,即弱肉強食是也……愛國是大好事,惟當知國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團體在,所謂‘萬國之上猶有人性在’(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是也?!?這就是胡適提倡的世界主義:“愛國主義而柔之以人道主義者也”。
對于外交問題,胡適很佩服他心中的理想政治家,彼時的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不干涉主義:“We are at peace with all the world...We are not jealous of rivalry in the fields of commerce or of any other peacul achievement…We are, indeed, a true friend to all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because we threaten none, covet the possessions of none, desire the overthrow of none… Therein lies our greatness. We are the champions of peace and of concord.”“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 man being too proud to figh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 nation so right that it does not need to convince others by force that it is right”.“No nation should seek to extend its policy over any other nation or people, but that every people should be lt free to determine its own policy, its own way of development, unhindered, unthreatened, unafraid, the little along with the great and powerful.”(美國曾經也奉行過不干涉主義..)
胡適從威爾遜的不干涉主義更進一步,提出了自己“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外交理想:不爭主義。戰(zhàn)爭本身就是一種罪惡,侵略者有罪,自衛(wèi)者也有罪,所以對待侵略者的態(tài)度應該是不抵抗而且完全寬恕他們,犧牲自己來完成人類的文明大義。墨子說的“殺一人以利天下,非;殺幾以存天下,是”就是這個道理。而人類的文明大義怎么實現(xiàn)呢?“增軍備,非根本之計也;根本之計,在于增進直接各國之人道主義?!比绾胃谢致哉吣?“吾之所謂人道主義之說,進行之次宜以日本為起點,所謂擒賊先擒王也。且吾以輿論家自任者也,在今日為記者,不可不深知日本之文明風俗國立人心。據(jù)上兩理由,吾不可不知日本之文字語言,不可不至彼居留二三年,以能以日本文著書演說為期……吾其為東瀛三島之‘missionary’乎?抑為其‘pilgrim’乎?抑合二者于一身乎?我終往矣!”
可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事實還是不能改變,在這個時候如何應對?胡適認為:“吾輩遠去祖國,愛莫能助,紛擾無益于實際,徒勞求學之心……不如以鎮(zhèn)靜處之。今日祖國百事待舉,須人人盡力始克有濟。位不在卑,祿不在薄……執(zhí)事者各司其事?!彼峙e諸葛亮的例子:“以鞠躬盡瘁之諸葛武侯乃獨能于漢末大亂之時高臥南陽者,誠知愛莫能助,不如存養(yǎng)待時而動也?!?/p>
胡適于1915年3月在留學生會會刊上寫的《致留學界公函》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主旨就是上面所說的勸大家保持克制,努力讀書才是大家能為祖國做的最重要的事。這篇文章當然引起了其他留學生的憤慨和攻擊,說他“木石心腸,不愛國”等等,有人干脆說他被日本人收買,還有很多不堪入耳的話他都不忍提及。我當然不相信胡適說這些話是出于不愛國,但是胡適向來是不畏人言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余作文字不畏人反對,惟畏作不關痛癢之文字,人閱之與未閱之前同一無影響,則真覆瓿之文字矣。今日做文字,須言之有物,至少亦須值得一駁,愈駁則真理愈出,吾惟恐人之不駁耳?!庇腥苏f胡適的大病在于“好立異以為高”,但他自己認為“不茍同于流俗,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非吾心所謂是,雖斧斤在頭,不謂之是。行吾心所安,雖舉世非之而不顧”。這與他“于社會國家政治之見解從西方人”的決心是一致的。
八卦
前面說胡適有一段時間根本就不想結婚生子,但之后他的想法稍微有所改變。他在1914年6月8日的日記里反思自己與女性的交往,承認“十年之中,未嘗與賢婦人交際……吾十年之進境,蓋全偏于智識一方面,而與感情一方面幾全行忘卻,幾成一冷血之世故中人……”他認為自己“但有機警之才,而無溫和之氣,更無論溫柔兒女之情”,然后他決定“與有教育之女子交際,得其陶冶之益,減吾孤冷之性……”于是胡適在當天晚上第一次拜訪了女生宿舍,自視為歷史性的第一步。
胡適對自己的婚姻家庭持消極態(tài)度,他母親為他在家鄉(xiāng)找了一個不識字的妻子,他這個留洋的博士卻沒有表示反對。一方面的原因如上面所說“吾于家庭之事從于東方人”,另一方面胡適認為“若以‘智識平等’為求偶之準則,則吾人終身鰥居無疑矣……智識上之伴侶,不可得之家庭,猶可得之于友朋。此吾所以不反對吾之婚事也”。
然而胡適卻在美國找到了自己智識上的伴侶:Miss Williams,康奈爾大學一位地質學教授的次女,在紐約學習美術。胡適在日記中稱她為韋蓮司女士。胡適說“美國大學學生之大多數(shù)皆不讀書,不能文,談吐鄙陋,而思想固隘,其真可與言者,殊寥寥不可多得”,但這位女士則“高潔幾近狂狷,雖生富家而不事服飾”(她還干過剪寸頭的事...);“余所見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識力,魄力,熱誠于一身者惟一人耳”;“與女士談論最有益,以其能啟發(fā)人之思想也”。胡適又說到:“吾自識韋女士以來,生平對于女子之見解為之大變,對于男女交際之關系亦為之大變”。胡適在康奈爾的時候經常和她外出散步談心,到紐約時也經常出入她的住所。胡適自己曾統(tǒng)計過,在所有朋友中,與韋女士通信最多。有很多人猜測他們之間有非同一般的關系,我是覺得他們之間的精神交流絕對超過普通朋友,其他方面的請好事者前往此處觀看。值得一提的是,胡適在此后的歲月里一直和韋蓮司女士有密切的書信往來,而韋蓮司女士終身未嫁,胡適去世之后她幾乎是盡自己的全部力量為胡適建立基金會,最后一個人孤獨的死去。
文學革命
胡適在1917年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掀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其主旨有三條:言之有物,講文法,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胡適,我就一筆帶過了。
胡適在二十多歲時是一個揉合了美國理想主義的中國舊派書生,對事物的判斷都是基于邏輯和道義,對人性抱有崇高的期望。他也說自己的留學日記里“有很多少年人的自喜,夸大,野心,夢想”。胡適年少的時候是一個略帶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多年之后,他反過來攻擊中國舊家庭社會的制度,并且他也拋棄不抵抗主義的和平論了。但這些日記“至少可以寫出一個不受成見拘縛而肯隨時長進的青年人的內心生活的歷史”。
胡適在日記里用中文音譯了很多英文名詞,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摘取了一些列出來:
Ithaca: 綺色佳
Cornell: 康南耳
Hudson River: 赫貞河
New Jersey: 紐吉色
Shakespeare: 蕭士璧(后期的日記中改用了莎士比亞)
Newton: 奈端
Mozart: 穆剎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www.innerlightcrystal.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