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列表> 2017美國對待校園暴力有多嚴:圍觀都要連坐
他住在一所私人寄宿學校,里面都是像他一樣的 降落傘少年 。 降落傘少年 ,特指父母還在中國,只身赴美讀高中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在國內(nèi)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乖巧可人、學習上進??傻搅嗣绹?,他們變了。
只身飛赴南加州留學的時候,被告之一的章鑫磊還只有15歲
17日,19歲的章鑫磊因參與震驚中美的 三名留學生施虐同胞案 被判6年監(jiān)禁。施暴的另外兩人也是中國來的留學生,他們將受害者劉某的衣服扒光,穿著高跟鞋踹她,扇耳光并用煙頭燙傷她,并剪下她的頭發(fā)強迫她吃下去。
當他們和他們的家長以為可以用 他還是一個孩子 等言辭來 擺平 在國內(nèi)看上去非常常見的校園糾紛時,等待這3個孩子的,是最短6年,最長13年的監(jiān)禁。
案件中最令人震驚的地方還在于,被告章鑫磊并未動手打人,僅僅是幫忙拿了一把剪刀并開車。那么,美國法律為何會 連坐 校園暴力中的旁觀者呢?一起去看看。
反思者說
被告懺悔 太多的自由,讓我孤獨迷失
這是對 降落傘少年現(xiàn)象 的警醒, 法庭上,被告之一的楊雨涵通過其律師在法庭上宣讀的聲明表達了這個意思。 中國的家長本是好意,將孩子送到千萬里之外的地方,沒有監(jiān)護,又有太多自由,這是釀成災難的源頭。
她的律師發(fā)言時,19歲的楊雨涵在鏡頭前一直用自己長長的直發(fā)遮擋面部。楊雨涵被判10年有期徒刑,罪名是綁架、攻擊和導致嚴重人身傷害。
他們在聲明中都向受害者表達歉意。地方副檢察官凱西 賈維斯說,他曾和受害者長談過,她表示愿意原諒施暴者。 她很開朗,雖然多次被打擊。但她最后還是能夠原諒, 賈維斯告訴法官。
律師宣讀聲明時,獲刑最重的翟云瑤用紙擋在自己的臉前逃避鏡頭的追蹤。她被其他被告指認為施暴行為的元兇,被判13年有期徒刑。罪名是綁架、在兩起襲擊案中攻擊被害人,在其中一起中導致嚴重人身傷害。
她在聲明中說,自己并不是壞人,但她意識自己的行徑給她帶來了世界級的惡名。翟云瑤說道, 父母送我到美國來,是為了讓我過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時也給了我自由,或許就是給了我太多自由 我開始覺得孤獨,感到迷失。我沒有告訴父母,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擔心我。
被告父親孩子那么小就出國,是個大問題
在最后的宣判聽證之前,被告章鑫磊的父親在法庭接受了采訪。為了兒子的案件,他和妻子已數(shù)次從中國深圳飛到美國,盡管他們不會說英語,也完全不懂庭審過程。章父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在安徽長大,年輕時到深圳打工,后來自己做起了制造業(yè)的生意。他之前認為把孩子送到美國可以讓下一代的起點更上一個臺階,于是通過中介在美國為孩子找好了寄宿家庭 一個墨西哥裔美國家庭,每個月費用約1500美元。
章鑫磊最開始是在一所教會高中就讀,后來轉(zhuǎn)學到牛津高中,而這所高中位于羅蘭崗商業(yè)街背后,只有幾間活動教室。該校的運動設施非常簡陋:三個破舊的籃球架、一個排球網(wǎng)和一小片足球場,可每年的學費卻高達1.3萬美元。章鑫磊和其他一些國際學生一起上課,但他們大多數(shù)都來自中國。章鑫磊的父親告訴記者,因為孩子的同學、朋友都是中國人,所以也沒學幾句英文。
章父說,自己當初決定送孩子出國時,也抱著讓他鍛煉獨立的愿望, 男孩子吃點苦沒關系 。
但美國學校對學生監(jiān)管相對寬松、寄宿家庭與留學生缺乏交流等,都是章父之前沒有完全料想到的情況。 總的來說,這么小的孩子單獨送到國外讀書是個大問題。
章父說,他和妻子為這樁官司 已經(jīng)傾家蕩產(chǎn) 。章父提醒中國的家長,不要輕易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國外讀書, 如果他呆在我身邊,一定不會變成現(xiàn)在這樣。
各界熱議
三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凌虐同胞獲重刑的消息傳回國內(nèi)后,不少家長都表示判得有點重。來自成都的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15歲的孩子去年到美國舊金山留學,目前正在當?shù)刈x9年紀。對于這起案子,李女士感慨很深。她表示,留學生在國內(nèi)時是乖孩子、好孩子,到了國外卻發(fā)生大反轉(zhuǎn),和個人和社會都有關系。
她說,對于個人來說,孩子在國內(nèi)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全家圍著轉(zhuǎn),去了國外之后,照顧的人少了,自身心理會發(fā)生很大逆轉(zhuǎn);其次,社會的差異也導致了孩子的變化。比如,在國內(nèi),孩子們吸煙、打群架、喝酒,我們或許會用 他還是一個孩子 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最終會原諒,但美國卻是重罪。
最后,她說,在國內(nèi)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后,過去不少是用 民不告,官不究 這樣的態(tài)度去處理的,情面上說通了,也就不去追究了,但在美國是走不通的。她說,這件事充分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傳統(tǒng)文化,對待個人尊嚴方面的差異。
機構(gòu)支招中國思維和處事模式擺不平事
對于這一事件,趙敬東表示,中美兩國法律有很大區(qū)別,留學機構(gòu)應該反思,我們對學生和學生家長在美國法律的普及究竟夠不夠。
他說,美國對待校園暴力很嚴,打架一般沒有什么記過,都是直接開除。這些我們一些家長不知道,低齡小留學生更不知道。赴美留學,應該先充分了解法律法規(guī)。
對于該事件引發(fā)的 案中案 家長 擺平 反被抓,青緹教育創(chuàng)辦人及首席顧問高樂林則表示,很可惜此案的家長送孩子到美國留學,孩子沒有學到和體驗到美國最重視的人權(quán),家長也沒有先去進一步了解當?shù)胤梢?guī)范,還是用在中國的思維和處事模式來行動,讓原本不該發(fā)生的行賄事件發(fā)生,使得自己深陷泥淖。她說,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不是幫孩子付了昂貴的學費然后一切交給學校就沒了責任,對于孩子的學習,生活,價值觀也要花時間去關心去了解去溝通,甚至家長也要隨時更新資訊,以掌握孩子的狀態(tài)。
律師態(tài)度
校園暴力犯罪中國處罰太輕
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四川大學法學副教授陳實認為,相對而言,在校園暴力虐待案件中,美國對施害者的懲罰要重得多。這與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關注的側(cè)重點不一樣有關。美國法律比較重視個人的安全、人身自由、隱私等個人價值方面的東西要多些,關注的層面也要比中國的要細致的多。
陳實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段時間發(fā)生的 持槍照威脅教授事件 。陳實說,很多專家曾分析過,這個留學生可能更多的是一種開玩笑,類似的事情在中國,可能什么處罰都沒有,但是在美國,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所以,這就是兩個國家法律的差別。制度保護的重點不一樣。
近年來中國校園犯罪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在陳實看來,中國在對待校園暴力犯罪方面的處罰,確實太輕了。這跟中國的法律制定有一定的關系。在《刑法》上,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此屬于未成年,在量刑上應當減輕或從輕處罰;其次,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也因未滿18周歲,在量刑時應當減輕或從輕處罰。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對校園暴力的處罰力度。
案件啟示
美國對校園犯罪零容忍給中國帶來哪些啟示?
這些殘暴行為,發(fā)生在學生之間,對美國人而言,非常不可思議。但作為中國人,僅在去年,就發(fā)生了多起。根據(jù)媒體曾做過的一項統(tǒng)計,僅在去年3月至6月間,就發(fā)生了17起校園侮辱事件。而17起嚴重侮辱事件中,半數(shù)是在教育機構(gòu)內(nèi)部解決掉。不是根本沒有報警,就是鬧到了公安機關后,行政拘留、回校教育等方式解決掉了。對于兇猛的校園暴力事件,我們應該怎么去應對?
職業(yè)生涯中,華裔律師鄧洪曾代理過多起校園霸凌案件,包括引爆輿論的留美中國學生霸凌女同學案。在這起案件初審階段,鄧洪受雇于被告擔任辯護律師。對于這起案件帶來的影響和爭議,鄧洪表示,中國的相關部門必須從中國長遠發(fā)展的高度去重視學校霸凌事件,并尋求立法解決途徑。
在校受到不公對待,以后如何公平地對待他人?
記者:您曾代理的留美中國學生綁架虐待女同學案,幾位當事人和他們的中國父母對孩子被判重刑感到很意外。因為在國內(nèi),這種行為甚至談不上觸犯法律。您如何看待這一差異?
鄧洪: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般美國家庭對孩子教育比較開放,小孩在校園玩鬧甚至是惡作劇,家長也經(jīng)常說 小孩終歸是孩子 ,不會太介意。但上世紀 80年代中期的研究特別是心理學研究顯示,學校霸凌事件越來越嚴重,主要原因是電腦時代來臨,孩子們喜歡玩暴力電腦游戲,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訓練。
其間,美國社會更加多元化,一些孩子會對殘障、不同膚色、不同宗教的同學進行嘲笑、甚至暴力相向。由于美國憲法修正案中賦予民眾持槍的權(quán)利,就出現(xiàn)了學生持槍進校園的現(xiàn)象。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霸凌在美國校園日趨嚴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達到高峰。當時統(tǒng)計顯示,美國每三個學生就有一人受到過欺凌,引發(fā)了家長的普遍擔憂。
今天的中國,面臨與那時的美國相似的困境,隨著城市化擴展,大量人口從農(nóng)村遷入城市,年輕人特別是初高中生很多整天打網(wǎng)游,沉浸在暴力的虛擬世界里。國內(nèi)校園霸凌問題日漸突出,但社會對校園霸凌的認識還處于和美國八十年代的水平。一旦出現(xiàn)霸凌,要么家長忙于工作不知情,即便知情后也認為 這不算什么,批評教育一下就行了 。如果事鬧大了,不少家長會親自出面要么用錢、要么靠關系擺平,法律概念淡薄。
我要說的是,霸凌事件越演越烈,對中國社會的未來可能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如果在學校受到不公對待,他走向社會后如何公平地對待他人?
對校園霸凌立法,是各界反思努力的結(jié)果
記者: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國法律對校園霸凌問題的態(tài)度發(fā)生根本轉(zhuǎn)變?
鄧洪:美國也曾面臨校園暴力愈演愈烈卻無法可依的困境。各種校園血案讓美國社會不僅反省槍支犯濫,更多的人開始注意校園霸凌問題,認識到這絕不是一個簡單問題:受到欺負的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自卑感,缺乏自信,有些人自殺,有些人采取同歸于盡的報復行動;而欺負別人的學生也養(yǎng)成目無法紀的習慣,長大成人后經(jīng)常觸犯法律。因而,社會各界紛紛要求正視學校霸凌的問題。聯(lián)邦政府,各地州政府隨后也紛紛立法打擊校園的霸凌行為。
立法標準不斷細化,口頭威脅也屬霸凌
記者:美國法律如何定義青少年霸凌行為?從 鬧著玩 到 重罪 ,其中的度如何把握?
鄧洪:首先,美國法律對霸凌行為的最終認定是一個標準由高到低,不斷細化的過程。
以往美國人對霸凌的認定也是寬泛的,認為霸凌行為只限于暴力案件。但在隨后法律施行過程中,聯(lián)邦政府以及各地州政府逐漸降低了霸凌行為認定的標準。一系列立法除將動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為霸凌外,還逐漸將精神上的貶低納入霸凌。如言語辱罵他人,以及在公眾場合故意因?qū)Ψ綒堈希N族,膚色,性別,性取向、宗教等而嘲笑他人,甚至口頭威脅等也歸入霸凌行為。
其次,針對校園暴力現(xiàn)象,相關的法律也被多次修正,加強了刑事懲罰,特別是為打擊群體犯罪,所有參與者都要 連坐 判重罪。
一旦發(fā)現(xiàn)校園暴力,學校必須舉報、調(diào)查
記者:國內(nèi)多起青少年霸凌事件中,受害人一般對遭受的暴力保持沉默。反而是施害方將視頻上傳到網(wǎng)絡才引發(fā)了關注。由于事件本身的隱蔽性,導致施害者很難被指證或懲罰,學校最多也是批評了事。美國法律如何應對這種困境?
鄧洪:在這一點上,美國法律不但規(guī)定了法庭對其進行刑事處罰的責任,也規(guī)定了學校對學生行政處罰的權(quán)利。美國學校對校園霸凌行為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學校發(fā)現(xiàn)霸凌事件,必須立刻行動,對嚴重行為可以直接開除。就在留美中國學生霸凌女同學案聽證會那一周,加州發(fā)生一位學生被霸凌事件,家長發(fā)現(xiàn)學校沒有報警,他們報警后并向警方指出這點,該校校長因此被開除。
圍觀也是犯罪, 幫兇 可與殺人者同罪
記者:遇到同學打架,可能只是出于一種義氣或者沖動參與其中,或者僅僅是圍觀。你能說他是壞小孩嗎?如何遏止這種參與霸凌的行為?
鄧洪:美國的法律不會因為你是從犯而降低量刑,相反,伙同參與霸凌的行為也會面臨與主犯同樣的重罪。因為在犯罪心理學中,當一個人時,膽子沒有那么大;兩個人,有人膽子就會大起來,因為有人壯膽;三個人就可能無法無天。
因此,聯(lián)邦刑事法庭引入了 共謀殺人罪 (即如果一起去犯案,一人殺人,但所有參與的人都要承擔謀殺罪。)這一 共犯連帶 的罪名不限于謀殺罪,所有參與霸凌事件的人都要承擔最嚴重的罪行。即使你沒有參與,但與動手的人定罪相同、判罰相同,因為你在場,起到了幫兇的作用,就應與動手者、殺人者同罪。正是這樣的一條法律,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讓暴力犯罪減少。
立即評 怎樣理解 施虐案 的重判
蔣璟璟
6到13年監(jiān)禁,在好多人看來無疑是重判了。然而,依據(jù)具體作案情形,參照美國相關法律,這一判決似乎又顯得合情合理了。在我們的文化語境內(nèi),對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往往還存在著一種 弱化定性 的傾向。也即,不總是將之視作 施虐 或 故意傷害 等刑事犯罪,而僅僅習慣于將之看作 治安案件 處以行政處罰了事;更有甚者,所謂 學生糾紛 根本不會進入公共職能部門的視野,而只是由學校管理者內(nèi)部消化,采取 學校處分 等形式處置 這一做法,相較于美國動輒由檢方介入、啟動司法流程,當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此案在另一方面,也警示我們關注 小留學生 群體的心理引導和現(xiàn)實的安全防護。撒手放養(yǎng)的狀態(tài),總歸蘊含著顯而易見的風險。
以上是為大家?guī)?美國對待校園暴力有多嚴:圍觀都要連坐 的相關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內(nèi)容盡在澳際美國留學官網(wǎng)。
Amy GUO 經(jīng)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wǎng)站(www.innerlightcrystal.com,刊載的所有內(nèi)容,訪問者可將本網(wǎng)站提供的內(nèi)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quán)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wǎng)站及相關權(quán)利人的合法權(quán)利。除此以外,將本網(wǎng)站任何內(nèi)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wǎng)站及相關權(quán)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wǎng)站刊登內(nèi)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