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學商學國貿雙碩士畢業(yè),現(xiàn)居澳洲,在澳學習生活15+年,從事教育咨詢工作超過10年,澳洲政府注冊教育顧問,上千成功升學轉學簽證案例,定期受邀親自走訪澳洲各類學校
每一年的畢業(yè)季都能掀起一番風波,這些畢業(yè)生代表的精彩演講,還有各大院校的校長及教師代表紛紛獻上自己的感想與祝福。而在今年的畢業(yè)演講上,耶魯大學校長的精彩講話更是引起了學生們的反思,同時也火遍中外。而我們今天就來與大家一起再感受一下耶魯大學校長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精彩的講話,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2017畢業(yè)季演講中,耶魯大學校長彼得·薩洛維說到:這是一個人們敲敲鍵盤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同時和幾百個人聊天交友的時代,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是圍著互聯(lián)網轉,越社交越孤獨。
校長就如何重建社會紐帶,重拾熱忱,重建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講解!請看彼得·薩洛維演講全文:
2017年級畢業(yè)生,家庭成員和朋友們,今天很開心能和你們在一起,這是充滿了喜悅和希望的一天,并且我今天也懷著一種自豪感。
這是一個美好的耶魯?shù)膫鹘y(tǒng),現(xiàn)在請允許我:
請所有在座的家庭成員們起身,共同見證2017屆杰出的耶魯學子的畢業(yè)典禮。
現(xiàn)在,請2017屆的畢業(yè)生對支持你們走到今天的里程碑的人們,請你們起身致敬。
謝謝你們!
畢業(yè)季之前,我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飛到加州,與我的家人一起慶祝逾越節(jié)(Passover)。你們中許多人知道,這是紀念猶太人在埃及為奴的節(jié)日,并且慶祝他們從束縛中解脫出來。通過朗誦名為哈加達(Haggadah)凡人禮儀文字和儀式的食物,逾越節(jié)時的每個人都會反思這個歷史,就好像他們自己經歷了一樣。
逾越節(jié)的奴隸制和自由的主題在今天也能引發(fā)人們的共鳴,正如幾千年前一樣。許多當代的哈加多特(Haggadot ,Haggadah的復數(shù))引用了現(xiàn)代斗爭,如非洲裔美國人爭取解放和公民權利,以及今天為結束販賣人口所做的努力。
我的家人自1932年以來一直使用由麥克斯韋之家咖啡公司(Madwell House Coffee)主辦的傳統(tǒng)版本的Haggadah。顯然,這也是前總統(tǒng)奧巴馬在白宮的一年一度的家宴中使用的!最讓我喜歡的部分是,這天晚上,我們會被提醒,因為幾千年前我們曾經是在埃及土地上的異鄉(xiāng)人,所以我們必須歡迎異鄉(xiāng)人到我們自己的家宴。我們背誦道,讓所有饑餓的人進來有口飯吃,讓所有遇難的人都來和我們一起慶祝逾越節(jié)。
這種感情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文字是用阿拉姆語寫成的,這是2000年至3000年前中東大部分時間的日??谡Z,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被那些接受施舍的人所理解。過去,房子的主人可能會打開家門,誦讀著這些話邀請所有經過的人來參加慶?;顒印?/p>
請記住成為一個異鄉(xiāng)人是什么感覺,這不僅在逾越節(jié)很重要。我們在猶太經文中反復告訴我們,向陌生人表示善意。摩西五經警告我們永遠不要傷害一個異鄉(xiāng)人,在三十五到四十六章節(jié),取決于它的翻譯版本。在出埃及記中,我們被告知:你們不要指責或者壓迫一個異鄉(xiāng)人,因為你是埃及地的異鄉(xiāng)人。在出埃及記的其他地方,這是在陌生的地方被寫成獨在異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這成為了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的流行科幻小說的標題靈感。在《利未記》(Leviticus,基督教圣經《舊約全書》中的一卷)中我們讀到:當一個異鄉(xiāng)人和你在你們的地方居住的時候,你不應該處處針對,相反,對于與你同在的異鄉(xiāng)人,你們要像他一樣愛他,因為你們曾經是是埃及地的異類。
并不只有猶太教有這種關懷。耶穌在最后審判的寓言中說:我是外國人,你必須歡迎我。哈特福德大主教管區(qū)主教彼得羅薩薩(Peter Rosazza)在對這段經文的解釋中說,歡迎外國人是相當于歡迎耶穌。后來,在給希伯來書的信中,我們被告知:不要忽視對陌生人的熱情好客,因為有些人在便不知不覺中做了天使該做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所有陌生人所有的外國人都被視為是神的使者,世界將會多么美好!
古蘭經同樣指導穆斯林:為你們的父母,近親和孤兒,有需要的人,你本族的鄰居和來自外地的鄰居,不管是你身邊的朋友,還是來自遠方的路人。
有一個古老的印度教經文說:客人就是上帝。對客人和陌生人的款待,稱為馬努雅雅雅娜是根據吠陀實踐(Vedic practice)每天進行的五大犧牲之一。
回到希伯來圣經,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提醒警句,措辭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你不要壓迫一個異鄉(xiāng)人,因為你自己知道一個異鄉(xiāng)人的感覺,因為你也是埃及地區(qū)的異鄉(xiāng)人。 這句話被翻譯得相當漂亮,就像因為你懂得來自遠方奔波勞累的異鄉(xiāng)人的心。
心理學家稱這種懂得他人內心的心理稱為同情心,并將其與道德和倫理聯(lián)系起來。如果我們能找到同情的真諦,我們更有可能善待他人。在這里,我們被告知如何采取行動如何不讓陌生人迷惑, 因為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心。
但是展示同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并不總是。這就是為什么沒有一個團體,沒有宗教信仰完全符合自己的外在待遇理想的原因之一。排外和壓迫一直是許多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特征。當我們感到失落,威脅或恐懼時,我們很難做到換位思考。事實上,壓力和未知可能會導致我們指責他人,尋找方便的替罪羊,而不是同情他們。
今天,不僅移民和難民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在美國乃至世界各地,我們已經變得彼此陌生了。我們覺得很難理解對方的觀點,很難處理分歧。我們無法想象我們國家的人怎么想,怎么做。盡管不斷溝通,我們也發(fā)現(xiàn)和對方愈發(fā)漸行漸遠,難以調和。
在過去三十年里,根據福布斯最近的一篇文章,報告說他們一個朋友都沒有的美國人數(shù)量翻了三番。這怎么可能呢?這是一個人們敲敲鍵盤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同時和幾百個人聊天交友的時代啊!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是圍著互聯(lián)網轉,越社交越孤獨。要知道,發(fā)短信、發(fā)郵件、發(fā)推特可比放下手機和一個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簡單多了!
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互聯(lián)網恐怕要擔更多的責任。在二十世紀之交,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海姆(Emile Durkheim)談到這一失范的現(xiàn)象一種和社會脫軌的孤獨感。他認為他一生中的巨大變化 工業(yè)的崛起,大規(guī)模的生產和城市的增長 是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變少的元兇。
一個世紀以后,但是在人們開始對網絡擔憂之前,社交媒體就已經開始塑造我們的交流方式,政治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用保齡球的形象描述了當代社會傳統(tǒng)社會網絡的坍塌。普特南發(fā)現(xiàn)我們不再加入到社區(qū)活動當中了,我們不再通過代表我們的愛好和興趣的俱樂部和公民組織來界定自己。
那么如果社會關系弱化會發(fā)生什么呢?當我們不再深入社交網絡或社區(qū)群體時,我們怎么能感到安全?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我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可能會花很多時間盯著鏡子,只留心與我們先前存在的信仰一致的信息。我們只會專注和我們自己有關的事情。我們變得孤立無援。
二十世紀的社會活動家多蘿西日寫道:我們都知道孤獨的滋味 ,而且我們已經知道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愛,而且這種愛是從社會團體的歸屬感中來的。
沒有社區(qū),沒有同情心,我從他人的眼中看不到自己。相反,那些異鄉(xiāng)人都被忽視,甚至被妖魔化了。和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以及許多其他傳統(tǒng)相悖的是,我們不再歡迎陌生人到我們的桌子上。相反,我們建造墻壁,使他們遠離我們。
也許在過去四年的一個美麗的陽光明媚的下午,你散步到格羅夫街公墓,發(fā)現(xiàn)了耶魯?shù)谑呷慰偨y(tǒng)金布魯斯特的墓碑。布魯斯特曾經在歷史動蕩的時期領導了這所大學,他倡導男女同校,并試圖在黑豹實驗在紐黑文市(美國康涅狄格州港市)舉行期間維持和平。
布魯斯特的墓志銘寫道:無罪推定不僅是法律和常識上一個法學概念,它需要對陌生人的慷慨的精神,期望什么是最好的,而不是最壞的。布魯斯特熟悉沖突和紛爭,他知道人們之間的分歧可以有多么深,他知道誤解和恐懼可以怎樣離間人們。然而,他期望在其他人中是最好的,這是他的常識。
那讓那成為我們的共識吧。同情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作家和社會評論家Ta-Nehisi Coates曾經呼吁發(fā)自內心的深深的同情。這種深深的同情心應激勵我們,激勵我們采取行動,為他人和我們的社會團體服務。
2017年,你們剛剛在校園內度過了四年,努力成為受歡迎和被接納的人,你們與各種背景和行業(yè)的人們建立了持久的友誼,當初你們相遇時也彼此陌生,但是你們攜手創(chuàng)建了耶魯這個大家庭。你們唱著歌:
四季更迭,云舒云卷
白雪皚皚,春意盎然
時間流逝,滄海桑田
耶魯情誼,千金不換
我敦促你把這些經驗帶入世界,這個世界需要你們的貢獻,你的好奇心,以及你的同情心。
我希望你們歷盡人間疾苦,換位思考并以天下為己任。熱情好客,與人為善,體察人心,你做的就是天使的事情。
想必看到這篇文章的小伙伴肯定深有感悟,該校長從自己的故事說起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故事,希望大家能夠走得更好。
Amy GUO 經驗: 17年 案例:4539 擅長:美國,澳洲,亞洲,歐洲
本網站(www.innerlightcrystal.com,刊載的所有內容,訪問者可將本網站提供的內容或服務用于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yè)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時應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除此以外,將本網站任何內容或服務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書面許可,并支付報酬。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