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澳際學費在線支付平臺

美國留學,ACT考試寫作得高分的有訣竅!

2017/05/02 17:04:02 編輯: 美國 瀏覽次數:43 移動端
 美國留學,有的同學選擇考ACT,雖說ACT在難度上稍微比ACT輕一點。但是依然需要認真對待,考得高分,對于申請好的學校有很大的幫助。來看看ACT考試作文得高分的訣竅:

  1. 正文中3個perspective 必須出現,至少各提及一次

  對于三個論點,一定先仔細審題,如果我們來分解一下這個過程的話,就會發(fā)現,針對一個perspective的審題環(huán)節(jié)包含這樣幾個過程:

  1) 閱讀文字;

  2) 理解文字;

  3) 在文中出現的時候,采用改寫/引用/總結:paraphrase/quotation/summary;

  閱讀的本質不是翻譯,而是理解;而理解的最終標志就是能夠用自己的話簡潔明了的復述和概述信息,即paraphrase and summary。

  其次是理清彼此的關系,對主題是支持是反對還是中立。郭潔老師分析一般會有以下幾種可能: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按照什么樣的順序把三個觀點嵌入自己的文章中。結構以四段式或五段式結構為主,如果是四段式(開頭-正文1-正文2-結尾)結構,把相似的兩個觀點放在正文的第一段一起寫,另一點放在正文的第二段最后(可參考官方最早公布的四段式范文intelligent machines)。

  如果是五段式(開頭-正文1-正文2-正文3-結論)結構三點之間的邏輯可以按照由不同意到同意(先讓步),時間先后,范圍大小,層次由低到高,領域不同進行銜接(可參考官方最早公布的五段式范文intelligent machines)。

  2. 陳述你的觀點和perspective的觀點的聯(lián)系

  看明白三個觀點之后,需要辯證的分析這三個觀點本身。重點在于不但要有自己的立場,而且要對所有perspective的觀點全部進行評價。

  這種評價需要和立場聯(lián)系起來:全部或者部分和立場相同的perspective, 我們論證其合理性;全部或者部分和立場不同的perspective, 可以成為counterargument。

  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臨場發(fā)揮的自由,但是也擴展了我們的思路,我們只要做到自圓其說就行了。

  3.至少一個段落討論范疇大于 perspective(針對自己的同意的perspective)

  這一點相對來說比較難,需要考慮到話題的內涵和復雜性,體現思考的深度。

  至少有一個根據自己觀點深入分析或論證。

  比如說官方給出的6分范文,在寫到機器讓人喪失人性的觀點的時候,一共深入展開了三個說理的層次:

  第一層——-人性喪失“we begin to lose our humanity”;

  第二層——-從個人過渡到社會層面“This new mindset and way of evaluating people, though seemingly harmless in the workplace, is devastating when it begins to pervade a society.”;

  第三層——-這樣的理念會讓genocide(種族滅絕屠殺)找到理論依據“This would warrant genocide against the elderly and the disabled because their burden on society would not be made up for by any production.”

  4. 全文至少有一個駁論 (針對自己不同意的perspective)

  郭潔老師提醒到這一點要求我們不僅陳述自己立場的理由,還需要回應反方立場的反駁。一定要注意要站在同一個層次進行反駁,不能出現“雖然農村空氣很清新,但是城市生活更便利”這種不在同一個層次的反駁(一個站在環(huán)境角度,一個站在便利性角度)。

  以“Intelligent machines”題目為例,我們同意觀點1 “What we lose with the replacement of people by machines is some part of our own humanity.”

  此時觀點1的對立面——-觀點2:Machines are good at low-skills, repetitive jobs, and at high-speed, extremely precise jobs. In both cases, they work better than humans. This ficiency leads to a more prosperous and progressive world for everyone.

  我們既可以反駁“intelligent machines work better than humans”這個比較邏輯:機器和人不能進行同質化的比較。對于機器效率和功能上的癡迷,會讓人們把人類和機器進行同質化的比較,把人也當作一種具有特定功能的機器,而一旦人類喪失了那些特定功能,將會被認為不再具有價值。也可以反駁后面: 機器非但不會讓世界繁榮,反而會導致就業(yè)市場的蕭條。

  5.全文至少有一個具體的例子/若干個微例子

  在官方最開始放出來的范文第二段中用了一個cotton gin(軋棉機)的實例,來源真實(來自美國歷史),細節(jié)豐富(時間:in the 18th century & in the mid-19th century; 地點: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人物:Eli Whitney, an American entrepreneur;事件:invented the cotton gin;結果:replaced the need of a large work force;數據:increasing by more than 10 times),且一例兩用,同時支持perspective two和perspective three。

  在官方后來放出來的范文第三段中則使用到了多個微例子構成排比結構,“People have been interacting with automation in nearly every aspect of their lives, whether it be shopping, banking, or the use of a telephone.”

  而這三個微例子的并列也恰恰是在sample prompt部分有所提示的:“Robots build cars and other goods on assembly lines, where once there were human workers. Many of our phone conversations are now conducted not with people but with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We can now buy goods at a variety of stores without the help of a human cashier.”因此,我們也可以巧妙利用題目中已給的例子嵌入自己的文章中。

立即咨詢
  • 澳際QQ群:610247479
  • 澳際QQ群:445186879
  • 澳際QQ群:414525537